
2017年高血压诊断治疗指南正式颁布,这次全面更新美国高血压检测和治疗指南,指南将高血压定义≥130/80mmHg,取代以前140/90mmHg的高血压标准。这是AHA/ACC十四年来首次重新定义高血压。 一、新定义 版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为≥130/80mmHg,取代了之前140/90mmHg的高血压标准;此外,删除了高血压前期(120-139/80-89mmHg)的分类。 根据诊室血压分类如下: 正常血压(Normal):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 血压升高(Elevated):收缩压120-129mmHg,且舒张压<80mmHg 高血压1期(stage1):收缩压13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 高血压2期(stage2):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
如何区分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 1、从发病率上讲,85~90%为病毒,细菌大概不足10%,另外,支原体等亦可引起。 2、细菌:中毒征重,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病毒:中毒征轻,热退后精神如常。 3、细菌:多为驰张热型(体温忽上忽下);病毒:多为稽留热型(体温居高不下)。 4、细菌:扁桃体上有脓点;病毒: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 5、细菌:扁桃体充血,表面不平、乌暗;病毒:扁桃体充血,表面光滑、色鲜。 6、细菌:有脓涕、脓性分泌物;病毒:有卡他症状(留清涕)。 7、上感>3~5天,多合并细菌感染。 8、清涕、稀薄痰多见病毒感染,但也有人认为其中少数为杆菌感染。 9、细菌:咳嗽痰多;病毒:咳嗽痰少。 10、血象:病毒感染初期:WBC(白细胞)可轻度升高,但N(中性粒细胞)多不高;细菌:一般二者均高。 11、细菌:发热伴寒战;病毒:常伴皮疹。 12、细菌:散发性多见,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发病的病人;病毒:多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的特点,短期内有多数人发病,或一家人中有数人发病。 13、细菌: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较明显;病毒:一般喷嚏、流涕等卡他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若伴有腹泻或眼结膜充血,则倾向是病毒感染。 14、细菌:脓痰是重要证据;病毒:多无脓性分泌物。 15、细菌: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如果开始发热不高,2~3天后,病情继而加重,多为细菌性感染;病毒: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 16、对有发热症状的上呼吸道感染者,可给予退热药物如阿司匹林或安乃近泰诺林等治疗。病毒性感染热势低,一般不超过38.5℃,故能取得暂时而明显的退热效果,全身症状亦有所改善;但细菌性感染者热势高,多高于38.5℃,服用同样剂量的退热药,退热效果较差,全身症状亦无明显改善。 17、细菌:伴随高热者往往精神状态不佳,嗜睡,疲倦;病毒:伴随发热时多精神状态还不错。 18、细菌:咽部充血多为暗红色;病毒:多成鲜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