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兴奋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出现一系列周期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在兴奋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无论施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这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细胞于此期的阈值无限大,兴奋性 为零,其原因是大部分钠(或钙)通道已进人失活状态,不可能再次接受刺激而激活。在神经细 1胞或骨骼肌细胞,由于绝对不应期的长短正好对应于锋电位发生的时期,所以锋电位不会发生 |融合。同时,锋电位的最高频率也受限于绝对不应期的长短。例如,神经细胞的绝对不应期约2ms,故理论上其锋电位的最大频率可达每秒500次。心室肌细胞的绝对不应期约200ms,理论 上其动作电位的最大频率不超过每秒5次。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激强度必须 大于原来的阈值,这一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相对不应期是细胞兴奋性 从零逐渐恢复到接近正常的时期。此期兴奋性较低的原因是失活的电压门控钠(或钙)通道虽已 开始复活,但复活的通道数量较少(部分尚处于复活过程中),因此必须给予阈上刺激才能引发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相对不应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动作电位负后电位的前半时段。由于电压门控钙通道的复活时间长于钠通道,因而由钙通道开放而触发的动作电位,其不应期也较长。
超常期:相对不应期过后,有的细胞可出现兴奋性轻度增高的时期,此期称为超常期 (supranormal period)。在神经纤维,超常期相当于动作电位负后电位的后半时段。此时电压门 控钠(或钙)通道已基本复活,膜电位却尚未完全回到静息电位,由于距离阈电位水平较近,因而 只需阈下刺激就能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而再次兴奋。
低常期:超常期后,有的细胞还会出现兴奋性轻度降低的时期,此期称为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 低常期相当于动作电位的正后电位时段。 这个时期电压门控钠 (或钙 )通道虽已完全复活,但膜电位处于轻度的超极化状态,与阈电位水平的距离加大,因此需要阈上刺激才能 引起细胞再次兴奋。
兴奋性的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绝对不应期与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相当于心肌发生一次兴奋时,从动作电位的0期除极开始至复极3期膜内电位约-55mV这段时间内,如果再给它刺激,则无论刺激多强,心肌细胞都不会再次兴奋。因此,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此期膜电位很小,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心肌细胞兴奋性下降到零。从膜内电位-55mV到-60mV这段复极期间,如果给予阈上刺激,肌膜可发生局部除极化(局部兴奋),但仍然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从动作电位除极开始到-60mV这段时间内,称有效不应期。局部除极化的原因是Na+通道刚刚开始复活。
(2)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完毕,从3期膜内电位-60mV开始到-80mV这段时期内,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动作电位,称为相对不应期。此期说明心肌的兴奋性已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原因是Na+通道部分恢复活性。
(3)超常期:从复极3期膜内电位-80mV开始至复极-90mV这段时期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用阈下刺激就能引起心肌产生动作电位,说明心肌的兴奋性超过了正常,故称为超常期。在此期间,心肌细胞的膜电位已基本恢复,Na+通道也已基本复活到可以再被激活的备用状态;而此时膜电位绝对值尚低于静息电位,距阈电位的差距较小,故兴奋性高于正常水平。
请登录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