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因素是:①血管因素;②血液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③血流速度。
这三个基本因素受到许多先天性和获得性(后天性)因素的影响。正常血管内壁有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有抗血栓形成的功能。血液有凝血和抗凝血系统以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抗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因此血液可保持溶胶状态,血流状态和速度对血栓发生有一定影响。在正常情况下,这三种因素保持正常,因此不易发生血栓,但是在一些因素,如高血脂的长期影响下和血流切应力对血管壁作用下,可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则血管内壁表面的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会在破溃处黏附、聚集使管腔狭窄,并且使凝血系统激活而形成血栓。所以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造成血栓形成,这也是为什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有助于预防动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静脉血栓形成大多数没有血管内皮细胞的改变,静脉血栓的形成和动脉血栓形成不同,静脉血栓形成是以血液高凝状态为主。
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将血栓分为动脉血栓、静脉血栓、心房、心室血栓和微血管血栓。
1.血栓性素质
(1)抗凝物质缺乏:抗凝血酶Ⅲ缺乏、异常抗凝血酶Ⅲ症、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肝素辅助因子Ⅱ缺乏。
(2)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纤溶酶原缺乏、纤溶激活物质缺乏、纤溶抑制物增多、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2.静脉血栓形成
(1)血流淤滞:妊娠、肥胖、创伤、外科手术、充血性心力衰竭、卧床过久。
(2)凝血亢进:恶性肿瘤、骨髓增生性疾病。
(3)其他:口服避孕药、溶血危象。
3.动脉血栓形成
(1)血管壁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
(2)血液黏度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浆细胞病、烧伤。
(3)血小板功能异常: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4.微循环血栓形成
(1)栓塞:多见于动脉血栓。
(2)凝血活性增高:细菌性内毒素、病毒、溶血、坏死组织、肿瘤细胞、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清病、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请登录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