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解剖学(以下简称中医解剖学)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在理解中医解剖学时首先应把握住这一点。中医解剖学与西医解剖学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中医学的解剖学所称的脏腑与西医解剖学所称的脏腑器官之间不完全对应。中医解剖学在谈到某个脏器时,不是孤立地谈脏器本身,而总是将其与自然界的现象和人体其他部位相联系。例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在谈到心脏时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伤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医解剖学是以脏为核心的解剖学。虽然中医解剖学中也讲各种脏器的位置关系,但却认为脏器的阴阳属性比其位置关系更重要。中医解剖学以属阴的脏为核心,非常重视各脏与天地的类比。例如,“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藏为肝”、“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藏为心”、“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藏为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藏为肺”、“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藏为肾”(《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从在天的类别和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燥,肝恶风,脾恶湿,肾恶寒(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之间的关系中可以看出,脏所恶的正是其在天的类别。这说明在天的某种类别已在相应的脏中达到了极端,如湿在脾脏中已达到了极端,因此脾易被外界的湿所伤。五脏所恶反映的是其易出现物极必反的倾向。这告诉我们,某种脏容易被在天类比的外界因素所伤害,如脾易被湿所伤,肺易被燥所伤等。
相表里关系是中医解剖学的又一特点,它更加突出了脏的核心地位。相表里关系实质就是太极图的阴阳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医解剖学进行相表里的划分,增加了对疾病进行认识、治疗的途径和方法。中医解剖学认为,阴为里,阳为表。例如,心为里,小肠为表;肝为里,胆为表;脾为里,胃为表;肾为里,膀胱为表;肺为里,大肠为表。以经络划分,则少阴经为里,太阳经为表;厥阴经为里,少阳经为表;太阴经为里,阳明经为表。
前已述及,中医解剖学是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运用阴阳理论来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进行认识的。首先从大的方面来看,脏为阴,腑为阳。为什么一定要脏为阴、腑为阳?反过来行不行呢?不行。脏腑的阴阳属性是由脏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脏者藏而不泄,之所以藏,是因为脏的引力较强。腑者泄而不藏,之所以泄,是因为腑的斥力较强。
泰卦(六十四卦之一,地上天下,象征天地相交)式的解剖位置关系是中医解剖学的另一突出特点。根据阴阳理论,脏是地气中和天气的产物,这是以阴中和阳的阴中和;腑是天气中和地气的产物,这是以阳中和阴的阳中和。正因为脏为阴中和,而相应的腑为阳中和,所以一般构成脏在上而相应的腑在下的脏腑表里关系。如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在上而小肠在下;肺和大肠相表里,肺在上而大肠在下;肾和膀胱相表里,肾在上而膀胱在下;肝和胆相表里,胆附在肝的下部;脾和胃相表里,脾胃相连,脾的上缘接近胃的上缘,脾的下缘约达胃的中部,从整体上来看脾的位置也相对靠上。由此可见,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所呈现出的是泰卦的卦象。
我们在经络的走向中也能找到这种泰卦式的表现形式。从总体上来看,阴经在前,阳经在后,为泰卦式的表现形式,如足太阳膀胱经在腿的正后部,而足少阴肾经相对靠前。此外,上龈是足阳明胃之脉贯络,止而不动,下龈是手阳明大肠之脉所贯络(《兰室秘藏》金·李东垣 撰,文魁、丁国华 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p57)。足阳明经与手阳明经相比,前者属阴,后者属阳(《灵枢经·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即上龈阴脉贯络,下龈阳脉贯络,是为泰卦式。足阳明喜寒饮而恶热,手阳明恶寒饮而喜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泰卦式的人体经络、脏腑等的解剖位置关系是中医学解剖位置的基本关系
请登录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