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没法直接有一个定论说是香港医疗好还是内地医院好,但从医疗体制来讲,香港会更胜一筹,医疗制度会更加严谨,有法律的约束,香港信息透明度高,医药分家,医生不会为了追求开药方面的利润而滥开药物。
香港医学历史始于1887年香港华人西医书院,国父孙中山先生是第一届的毕业生。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一直沿袭英国的医疗体制,至今已创造了很多杰出成就。在世界医疗水平上,仅次于美国,在个别领域更在欧美之上,如治愈胃癌和肺癌的水平位于世界第一。根据2014年最新统计数据,香港男女平均都是全世界最长寿,男性80.5岁、女性为86.7岁。香港的幼儿(五岁以下)夭折率为千分之二,在世界上为第一低。这足以证明香港无论在医生技术、医疗设备和药物适用等方面均在世界最前列。
香港各医疗专科的先进水平:
★心脏科
1、香港心脏移植存活率居世界首位
2、香港在全球首先将心室去纤颤器及单导管起搏设施应用于手术中
3、在亚太区,香港率先为心力衰竭病人在起搏器的起动和导管拔除方面使用激光技术。
4、香港发明快速检定心律不齐的贝斯概率监频器。
5、开创心脏病新疗法,利用干细胞让心肌细胞再生。
6、2010年,世界第一宗心脏和肝脏同时移植手术成功完成。
★呼吸系统科
香港肺移植存活率为世界第一。
★胃肠肝脏科(消化科)
1、1990年,香港最先发明医治乙型肝炎的药物
2、1996年,全世界第一宗活人换肝手术在香港进行
3、1996年,进行世界上首次成人右叶活体肝移植
4、2009年,香港首宗四活人交叉换肝手术成功
5、亚洲第一项微创单孔割除胆囊手术成功
6、2010年,世界第一宗心脏和肝脏同时移植手术成功完成
7、开创对慢性乙型肝炎患儿的干扰素实验,发明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恩替卡韦及替比夫定
8、改良成人活体肝移植技术,成功率高达95%,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脑神经科(神经科)
香港中文大学证实无创性手术能有效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血液及血液肿瘤科
在全球最先研发口服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和其他血癌疾病,这已经取代骨髓移植
★内分泌及糖尿科
香港中文大学成功研发全自动化视网膜图像分析系统,有助糖尿病患者预防中风
★心胸肺外科(心胸外科)
香港肺移植存活率为世界第一
★骨科
1、2004年,香港完成亚洲第一个人工椎间盘手术
2、2005年,香港大学医学专家研制出新的含锶羟基磷灰石和D-GMA树脂的生物活性骨水泥。在世界首次成功的人体椎间盘移植手术,这是治疗椎间盘退行病及颈腰痛的一大突破
3、在2009年进行世界上第一个远程控制扩展装置植入手术,治疗脊柱侧弯的儿童
★临床肿瘤科
1、香港患乳腺癌的患者存活率是89.8%,为全世界第二。
2、香港治愈胃癌率是世界第一,比西方国家高13%。
3、香港治愈肺癌率是世界第一,高于美国6%。
4、香港治愈肝癌率是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5、香港治愈直肠癌率是世界第二,比欧洲更高。
6、香港治愈前列腺癌率是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7、乳癌治疗,1983年引进乳房局部切除及即时重建手术,为亚洲先驱。
8、香港中文大学成功进行经皮穿刺纳米刀肝肿瘤冶疗。
9、香港中文大学是当今全球唯一提供一站式电脑辅助肿瘤手术培训的骨肿瘤中心。
10、在国际上率先辨别出人类肝癌肿瘤中的癌肿瘤干细胞,并识别出有扩散癌细胞能力的干细胞群。
11、中文大学教授发现亚洲人专用标靶药,对EGFR表皮因子特变肺癌起到抑制作用。
12、中文大学教授以第四期标靶药治愈第三期ALK因子特变肺癌病人,为世界率先采用的案例。
★儿科
1、1988年,香港为新生婴儿注射乙型肝炎疫苗,理论上25岁以下已没有带菌者。
2、全球首例儿童膀胱微创手术。
★妇产科
1、中文大学的教授研究非入侵性产前诊断方法,是全球首名荣获“IFCC青年研究新人奖”的科学家
2、香港发明Safe T21产前检查,能查出多种染色体疾病,现在均被先进国家广泛采用。
★耳鼻喉科
香港医学界发明耳瓣手术根治中耳病,逾九成患者的疾病可得到彻底根治。
香港的人均寿命已经很多年蝉联世界首位,人均84.48岁,女性更高达87岁。排除其他的因素,医疗水平和服务肯定是一个很关键的原因。
不得不承认,香港公立医院确实往往排期很长,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是一个最公平的医疗体制,排期长总也好过像大陆一样看了又看还是得不到有效治疗,尤其是疑难杂症。
香港的医疗水平是不是比大陆好绝对是个伪问题。试想,北京的301医院、积水潭医院这些,肯定集中了一批世界顶尖的医学专家,再重的病都给你多续几年命,但是普通屌丝老百姓能享受到这样的医疗服务吗?付得起钱吗?
因此,综合来看,香港医生的医术绝对是世界一流。和欧美一样,香港医生都是社会的精英人群,要么是本地一流的医学院毕业,要么在英联邦国家深造过,而且只有最高分的尖子生才能就读医学院,专科医生的学习时间更长达十几年。由于是全英文教学,香港的医生可以及时有效的了解到世界最先进的医疗资源和治疗手段,与全世界的医生分享病例心得,使得医生们的视野得到极大的拓展。
但影响医疗水平的,绝对不只是医术和医德,更关键的还是医疗体制。
香港的医生监督体系完善而严苛,任何小小的过失都有可能会让医生永久失去行医资格,就连开了贵药给病人,都会面临最高7年的监禁。医生的社会地位与收入都很高,医生不敢也没有动力从病患身上捞黑心钱。这使得就医环境纯粹,医生只为一心一意看好病人的病,树立自己的口碑,更不会有医患之间激烈的矛盾。
大陆最为人诟病的“以药养医”制度,香港是没有的。
香港的药物引进与世界接轨,政府会第一时间引入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老百姓能吃上最好的药。 而在大陆,不仅引进新药的速度很慢,而且在把控国内生产的仿制药质量的力度也很薄弱。同样一种药,在香港买的就是比大陆买的有效许多。
在香港,从来没有患者是因为买不起药而耽误治疗的。政府监管到位,医药体制分离,流通环节简单,本着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吃得起药的目的,很多药比大陆便宜许多。以抗肿瘤药物赫赛汀(Herceptin, 440mg/支)为例,大陆售价24,500人民币,香港售价18,500港币,差价近万元。
一、公营医疗系统
香港公营医疗系统由公立医院和旗下的政府诊所组成,由医管局统一管理。所以每个医院的院长只是负责日常管理的工作,没有人事权等。
1、政府诊所:这是香港医疗体系的基石,也是跟内地很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处理社区居民的常见病,慢性病和轻症。只要有香港居民身份证,就可以去看病。预约排队很快。40元港币挂号费。里面医生都是家庭医生,轮流在不同的诊所出诊。但香港的医疗电子系统非常发达,只要你在香港的公立医院看过病,无论住院或门诊,都有详细记录。所以看病也很快,平均每人10分钟,看完会给你预约好下次复诊的时间。药费很便宜,10元一种药,3个月的量,无论是波立维、立普妥、蒙诺,甚至是胰岛素、希罗达,都是10元用3个月。非常便宜。这也是香港慢性病管理很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2、急诊服务:如果在家中出现急症,拨999,救护车就会5分钟内到达现场,免费送你到最近公立医院的急诊室。在急诊,有护士先进行分诊,分危急、紧急、次紧急和非紧急四类。如果是意识不清,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属危急,立刻处理。心梗但血压正常,可能属紧急,2个小时内处理;次紧急要等4-6小时,非紧急要等6小时以上。这在内地是难以想象的,但香港人**惯排队,在急诊室的秩序一般比较好。
3、公立医院专科门诊:香港的公立医院门诊跟内地不同,都是预约制。就是说你根本不能去玛丽或威尔斯这样的大医院挂号直接看门诊,那里没有挂号处。都必须看政府诊所,如果政府诊所的医生觉得你病情重,就会送你去急诊或者写转介信,让你去公立医院看门诊。但也不是随时看,也要排队。比如想看心脏科门诊治疗高血压,一般要等1年。也是看10多分钟,药费跟诊所一样。所以一定程度上说,在香港看病其实更难。你不能随时去协和或301这些最好的医院找专家教授看病,只能排队,而且只能去自己住的那个区的医院看病,等着不认识的医生给你看,而且每次都不一样。
4、公立医院住院:香港公立医院分几个联网,每个联网里面有一家最大的医院,如威尔斯、玛丽或伊丽莎白等,还附有小点的康复性质的医院,如沙田医院、大埔医院等。病人从急诊送上病房治理,住院时间一般3天,稳定后就可以送到康复医院,直至完全康复,从而保证大医院收治的都是病情最重最复杂的病人。住院费用也是极低,100元每天,所有药费、检查治疗和手术费用都包括了。如一个做搭桥手术的病人,共住8天,出院时交的费用就只是800元港币。搭桥手术相当于免费的。当然,自费项目比如支架,还是要自己付的。但如果经济条件很差,政府会支付你实用裸支架的全部费用。
公立医院预约做检查时间都很长,一般很难在住院当天完成。如普通超声要约半年,心脏彩超约一年,CT或MRI要约更长时间。比如有的医院MRI2012年的病人已约到2019年。排手术也要很长时间,比如在香港白内障手术也是免费,但至少排队等5年。
香港地少人多,所以内科或外科没有专科病房,不同专科如心脏呼吸消化的病人都放在一起,由不同的专科主治处理。整个病房就一个第一年的医生36小时值班,他主要负责写病历和简单的处理,太难的处理他会call第二年以上的住院医过来处理。也就是说,这里第二年以上的住院医干的就是内地住院总的活,没事时呆在值班室里。这里的病历都很简单,就几句英文简单交代一下病情和处理。没有内地的病历那么严谨和详细。不会有拟诊讨论和查房意见这类的东西。三级查房制度这里基本很少,科室主管有时会来看看,大部分时间就专注手术啊或者PCI啊。大部分公立医院的医生都不做研究,只做临床。但他们每天都看文献,对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都了如指掌。
5、公立医院医生培训流程:
Housemen (1年):实**生,香港医学院毕业后或外地人考到执照后,医管局统一安排,干的是住院医的活,月薪2万5千港币。
Medical Officer(一般6年):前三年在大内科或大外科轮转,三年内考过MRCP或MRCS,然后申请进专科培训,培训完后考过FRCP或FRCS,成为专科医生,这六年期间月薪6-7万。
Senior MO或Associate Consultant:(至少10年):相当于专科主治,月薪10万
Consultant:顾问医生,最高级别的医生,一般是科室主管,月薪20万左右,很难,每个科室只有一个。
二、私营医疗系统
1、诊所:香港有很多私人医生。大部分是全科家庭医生,内外妇儿都要看。挂号费一般是100-200元港币,药费一般是500元3天的药。如果比较复杂或需要做检查,他会写转介信推荐你去私家的化验所做检查或者去私家医院看。第二类家庭医生是专科医生,一般是公立医院有多年经验已成名的医生,比如做PCI或电生理的,或外科手术大夫。他们一般有自己的诊所,然后跟某个私家医院挂钩,在私家医院的手术室做手术,收入和私家医院对分。这类医生收入都很高,比如一个做介入的私家医生,月薪有50-100万。做到处理不孕不育的妇科圣手,专为明星行辅助生育的妇产科医生就更富有了。
2、私家医院:香港有几家私家医院。私家医院只要有钱就可以入住。但费用很高。比如门诊挂号费要1500元,每天住院费要2500元左右,一个胸腹CT检查7000左右。所以能看私家医院的都是比较富裕的人。私家医院没有住院医,只有护士和转介他住院的私人医生负责他。晚上有什么情况,护士只能打电话向私人医生求助。所以羊水栓塞等在内地已经很少发生的情况,偶尔也发生在香港私家医院的孕妇身上。
总的来说,香港的医生的收入和地位很高,所以读医很难,都是香港中学成绩最好的人,才能上医学院。香港的医生特别专科医生很少,私家医院看病又很贵,看病难和贵的情况比大陆其实更甚,所以这里基本很少医患纠纷。病人好不容易排几年的队,才能看个门诊,巴不得和医生多说几句话,所以对医生都很尊重。
香港医生平均水平还是不错的,但水平最好的医生还是在大陆。这里的病人和病种还是不多,以常见病为主。专科医生很少,急性心梗夜晚过来急诊,没有绿色通道和急诊PCI,都是先溶栓。搭桥和换瓣手术水平,当然是比不上阜外的.
综上所述,香港医疗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让任何一个病人因为没钱而看不了病。香港公立医院看病很便宜,但排队时间很长,而且不能选医生和选医院,和内地比,还是各有优缺点的。但香港的药费便宜,医生收入高,看病只能预约排队,否则就要付高昂费用看私家,没有托关系走后门,没有回扣、灰色收入,医患纠纷很少,这些还是比较令人向往的。
1.香港的医疗卫生状况
香港是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面积110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大,2013年接近720万人,每平方公里6650人,年龄结构逐渐老龄化,截止2013年,年龄中位数为43岁(2008年为40岁),65岁及以上占14.2%(2008年为13%)。健康指数较高。婴儿夭折率1.6(每千名登记活产婴儿计算)。孕妇死亡率0(每十万名登记活产婴儿计算)。预期寿命(2013年)男:80.9岁,女:86.6岁。全亚洲最长。在医疗方面的经常开支488亿,医疗服务的经常开支占政府经常开支的17%,仅次于教育(20%)。香港医疗政策:香港不会因为市民经济原因而得不到适当的医疗照顾。
人口密集,医疗服务需求大。香港通过医院管理局管辖的公立医院、专科门诊、普通科门诊,卫生署管辖的诊所,私立医院,私家医生等公立、私立医疗机构为市民提供医疗服务。为做好这些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卫生监管,食物及卫生局、医院管理局、卫生署、香港医务委员会、行业协会等机构各司其职,切实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医疗体系结构的比较
香港和内地的医疗体系结构均是公立医院为主体,私立医院为补充。区别在于,香港的公立医院有政府投资和民间非盈利组织投资两种,而内地的公立医院基本为政府设立;香港的私立医院中只配置少量医生, 大部分私人医生不在私立医院坐班, 病人需要治疗时, 可指定某个私家医生为其治疗并支付相关医生的劳务费。内地的私立医院则是由私人或民间投资的盈利性医院,其组织结构与公立医院基本相似。
3.公立医院财政投入的比较
在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方面, 香港和内地差距较大。香港公立医院的收入约92%由政府拨款,而内地的公立医院得到的政府财政补偿份额太低,财政补偿方式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其补偿制度仍不规范、不完善。
有资料显示,据我国大陆地区财政补偿公立医院资金仅占医院总收入的6%~7%,财政补偿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比例逐年降低,对医院效益影响微乎其微。公立医院被迫靠自身经营收入来维持生存和发展,政府对医院的调节、监管能力下降,公立医院出现市场化倾向应运而生,这也是“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
4.香港与内地医疗体制的比较
4.1 公平性高、可及性强, 但效率较低 香港的医疗政策的特点是高福利、低收费、公益性强。老百姓拥有平等的看病机会,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得不到必要的治疗。但是,由于医疗资源有限,病人看病需要等候的时间较长(白内障最长要等6年),病人由于较长的等待时间可能会导致病情的恶化。与香港相比,内地的医疗资源更丰富,中、高收入的群体可以更多更方便地得到合理治疗的机会,而低收入群体则面临看不起病的难题。总的说来,内地的医疗制度公平性较差,但医疗效率较高。
4.2 信息化程度较高, 资源共享, 节约成本 香港的公立医院全部由医院管理局统一管理,医管局将香港地区的40家公立医院划分为7个区,拥有统一的信息系统和政策、制度。在资源配置上更合理, 避免了因重复购买设备、仪器利用率不高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节约了医疗成本。
目前医管局研究开发的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已经能做到90%以上的病人信息联网,部分私立医院经过病人允许也可与医管局联网,调阅病人的资料,达到医疗资源共享。
在内地,由于地域差别大,每家医院按各自的情况建立不同信息系统,有些落后地区甚至没有计算机和网络,仍使用手工化操作医疗就诊流程。信息系统和管理制度的不统一, 使医院各自为政、无法统筹管理,医疗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增加了医疗成本。
4.3 整体医疗服务概念强 香港的医疗服务讲究“整体性”, 包括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过程。在社区会有相关的预防、保健措施;病人在医院看完病以后,医院还有一系列后续服务, 包括专门的人员随访病情发展、提供术后的配套治疗措施、康复训练等。
内地的医疗服务理念相对落后, 往往只限于看病、治疗, 在预防、保健、康复治疗等方面比较薄弱。
4.4 行业管理水平较高、医生自律性好 在香港,医生行业有专门的医师协会向医生颁发执照,通过各项指标每年对医生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以确定其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对医生进行监管。香港的医生因此有较好的自律性,很少出现过度医疗服务、乱开药和收红包等现象。
内地的行业管理机构不成熟,监督机制不健全, 管理不到位,起不到监管的作用,致使医生没有较好的自律性。
4.5 双向转诊制度较健全 香港的医疗制度实行双向转诊制,病人看病的流程为:(1)病人在基层社区医疗就诊;(2)根据病情由基层医疗医生开出转诊单;(3)病人持转诊单前往公立或私立医院预约;(4)病人持预约单到公立医院或私立医院登记就诊。
内地目前虽然建立了三级医疗网络,但缺少转诊机制,由于社区基层医疗资源薄弱,致使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这是“看病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5.香港医疗体制对内地的借鉴与思考
5.1 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目前由于政府财政补偿不到位,公立医院的收费政策必须按政府指导价低于成本收费,导致公立医院经济运行不佳,医务人员劳务价值无法体现,严重影响公立医院自身发展和公益性功能的发挥。政府应改革对卫生投入的补偿机制,调整补偿结构,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完善现有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费补偿体制,调整劳务价格,理顺医药收费体系,可尝试新型的医疗服务补偿模式,如按服务量收费、按疾病诊断分类(DRGs)等;拓宽公立医院融资和补偿渠道,吸引大型企业投资为公立医院投资医疗设备,节约医疗成本,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慈善医疗机构,或加强医疗救助等的慈善活动, 确保公立医院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5.2 探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逐步建立和完善双向转诊机制,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筹建,使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利用社区健康服务管理系统,突破小循环界限,形成以市级各级医疗机构与社康站间的双向转诊机制,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鼓励非政府医疗机构参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打破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性,增强竞争机制与制衡;通过政府补贴和医疗保险对社区转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医疗的作用, 减轻大医院的就诊压力,从而缓解“看病难”的现象。
5.3 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系统 应加快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建设,制定统一要求和标准。由于内地地区范围广、差异大,要完全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系统有一定难度,因此可在某个区域内建立相对统一的医疗信息系统,整合医疗信息平台,减少各家医院各自开发的成本,达到医疗资源共享,便于医院之间的管理,提高看病效率。
5.4 强化整体医疗卫生概念 引入“整体医疗服务”的理念,将预防、保健、康复等一系列服务与目前的医疗服务有效整合,可通过建立健康管理一体化的机构,对病人提供定期健康调查、疾病咨询与监测、心理关怀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加强中级以上医院与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 提高病人的医疗质量和生活质量。
5.5 强化行业管理,建立和完善考核评审机制 强化医生的行业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医生的考核、评审、监督机制,可以设立专门的医疗行业监督机构,从实际完成工作数量、质量、操作能力、业务水平、患者满意度、综合应变能力等多方面对医生进行考核监督,从而加强医生的自律性,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和形象。
5.6 建立社会医疗保障补充机制 政府可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指定部分商业保险机构以保险的方式对基本医疗保险尚未覆盖的部分予以补充。例如,可将医保支付起付线以下或者封顶线以上的部分纳入保险范畴予以报销等。另外,政府可通过税收包括对营利性医院的征税所得,大幅提高需方财政补贴,扩大医保覆盖面和项目、病种支付比例,在全民医保的基础上建立相似于医疗照顾和医疗救助制度, 鼓励和引进商业健康保险,让社会公众以保险金支付公立医院的服务,发挥医疗保险对公立医院的支持作用。
请登录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