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医学临床试验最基本的对象是病人。医生会在试验开始前做好试验方案设计,有明确的被试入组与排除标准,对诸如年龄、性别、既往患病史用药史、目前重要脏器功能、精神状况等条件有明确规定,目的是排除或控制所研究变量的已知干扰因素、为试验降低难度(比如一般不会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躯体疾病的研究,你可能很难保证其服从治疗、难以测评疗效什么的)。所以,当你患了某种疾病,个人状况又符合医生预先定好的入组标准,不在排除标准之列,就很可能(之所以是可能,是因为可能由于“随机”原则而导致你被抽中或抽不中)被告知目前有一个怎样的临床试验,你需要配合医生做哪些事情,接受有哪些潜在好处,可能会有哪些风险。之后你需要签署一份知情同意书,上面详细列着你被告知的信息。
其次,药物试验总需要实验组和对照组。这个对照,可能是健康人群对照,可能是“临床金标准”对照,可能是自身对照。如果是自身对照,那么就在治疗前后测定特定的变量(诸如功能水平啊,血液成分啊,影像学资料啊什么的);如果是“临床金标准”对照,那么就选取同样条件的患者,依照随机、双盲原则,予以已经有确切疗效的“临床金标准”方法治疗或者实验方法治疗,然后采集所需资料观测疗效;如果是健康人群对照,就要,在健康人群中征选被试啦。
一般来说“健康人群”选的都是医院在职职工,比较方便。有些医院有临床药物试验中心,既往参加过药物试验的健康人会留下联系方式,以后还有合适其参加的实验就会被联系。类似于人体模特,有人以这种方式赚生活。如果你想参加药物试验,可以托医院认识的人打听或直接询问药物试验中心(如果有的话)。
最后,关于健康人参加药物试验的安全性和周期。临床药物试验分四期,I期和II期主要在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方面,进入III期以后安全性就更高些。抗生素类、激素类药物,对肝、肾功能、免疫系统多少有影响,血管活化类药物可能对凝血功能造成短期或不可逆影响,因此,虽然成为药物试验志愿者能够得到一笔现金补贴,危险性还是存在,没必要非要尝试啊。如果真的很想参与试验、为医学事业做贡献,可以跟医学院的同学联系,给他们或他们朋友的实验室献点儿血,或者跟心理学专业的同学联系,去做点儿神经心理测试或者心理问卷啊,都挺好的是不是。喔,关于周期。一般服药时间可以是仅仅一次,或者一周、一个月,但是后续的随访(可能伴随一些检查、调查)可以持续数周、数月、半年甚或一年。这也是医院偏好选择本院职工或在读医学生的缘故,不容易脱落啊。
可能细节难免有差池,还请不吝指出。欢迎吐槽,再次重申,以上在叙述理想状况。
官方途径是通过“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查询药物试验的招募信息,目前国家是要求临床试验要在这个平台登记试验信息,包括入组标准及参加试验的医院等。进入平台后,直接输入疾病就可以看到这个疾病相关药物的临床试验,每个试验都可以看到有哪些医院在参与,可以选择就近的医院找负责试验的医生就可以做筛选啦!
至于透明度,是主要担心参加试验的风险吗?临床试验都是有严格的入排标准的,标准的制定一方面考虑疗效,另一方面就是排除那些使用这个药物可能有风险的人。比如这个药有抗凝的作用,相应的会排除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人。任何医生,不管职称多高,都得按照试验规定的标准执行(当然也有违反的情况)。另外,关于风险,上市前的临床试验肯定都有风险,毕竟国家局还没批,也就是还没有对药物的疗效认可。但临床试验从I期到III期,是疗效逐和安全性逐渐被确认的过程,所以III期间安全性会比I期更有保障。而IV期,定义的是上市后研究,已经被批准上市,调查药物广泛使用的安全性。但IV期有可能病人会自己付一部分费用。如果有免费的IV期研究,参加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特别是孤儿药,比较贵的药物。
另外,临床试验中病人叫“受试者”,不是测试者。^_^
请登录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