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肿瘤防治杂志
儿童纵隔肿瘤误诊五例分析:收集莱阳中心医院 1990~2000年小儿纵隔肿瘤患者18例,其中5例为误诊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本组5例中,男3例,女2例。1~3岁3例,10~12岁2例,最小者14个月,误诊时间2~24个月。因发热、气喘、胸闷误诊为支原体心包炎1例;因反复咳嗽、气喘、发热误诊为肺炎或哮喘性支气管炎2例;因咳嗽、低热误诊为肺结核1例;因睑下垂误诊为原发性重症肌无力1例。5例均行手术并行病理诊断:畸胎瘤1例,恶性畸胎瘤1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胸腺瘤2例。随访:神经母细胞瘤和(恶性)畸胎瘤各1例,分别于术后1年2个月和术后5个月死亡;1例畸胎瘤和2例胸腺瘤分别于术后10年、3年和10个月仍健在。
2 讨论
儿童纵隔肿瘤发病率低,早期症状不典型。即使为恶性,常不出现贫血、消瘦及恶病质,早期诊断较困难。分析本组病例,主要误诊原因有:①纵隔肿瘤常先侵犯胸膜、心包致血性积液,掩盖肿物,X光片不易分辨,造成误诊;②以胸外症状为首发症状,如重症肌无力,Honer综合征等,影响了对本病的诊断;③纵隔肿瘤早期肿块小,隐蔽于纵隔内,胸部正位片不易发现,临床忽略侧位片检查也是误诊原因之一。另外,多数纵隔肿瘤患儿,首诊于小儿内科,而小儿内科医生往往对本病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也是造成误诊的原因之一。笔者建议为减少纵隔肿瘤的误诊,应加强对本病的警惕性,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于胸内疾患应行胸部正侧位片检查,避免漏诊。对于反复发作的肺部或支气管感染及血性胸腔、心包积液患者,应行CT检查,必要时行经皮穿刺活检。怀疑为纵隔肿瘤时,不能仅凭一次简单检查就予以排除,而应注意复查,以便减少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