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即青光眼睫状体炎危象,是前部葡萄膜炎伴青光眼的一种特殊形式。既有明显眼压升高,同时伴有角膜后沉着物的睫状体炎为特征。为常见的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多发生于20~50岁的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以单眼发病居多,偶可双眼发病,起病甚急,常反复发作。如不伴有原发性青光眼,则预后良好。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发现,发作期内房水中前列腺素,尤其是前列腺素E的浓度较高,间歇期时又恢复正常水平,认为是前列腺素介导的炎症反应。本病与劳累,尤其是脑力疲劳和精神紧张也有关。
本病多骤然起病,单眼发生,轻度头痛,眼胀不适,视物模糊,虹视。眼压中度升高,通常为40~60mmHg,前房不浅,瞳孔轻度散大或散大不明显,对光反射好。同时可有睫状体炎的表现,如睫状充血,角膜后壁有灰白色、大小不一、数目不多的沉着物(KP),房水丁道尔征阳性。但患者房角开放,无粘连,从不发生瞳孔后粘连,也无瞳孔缩小,易反复发作。炎症发作和眼压升高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1~2周内能自行缓解,缓解后眼压、房水流畅系数、视野、激发试验等均属正常。
局部治疗:在发作期可滴用0.5%可的松或0.025%地塞米松滴眼剂,或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或局部滴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普南卟灵滴眼剂。眼压偏高时,滴用0.25%~0.5%马来酸噻吗络尔、1%肾上腺素滴眼剂。全身治疗:口服吲哚美辛(消炎痛),每次25~50mg,3次/日,或氟芬那酸每次200~400mg,3次/日。如表现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则按该病处理。
中医认为本病与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失常有关。肝的疏泄功能关系着整个人体气机的通畅,脾的运化对水湿津液的代谢至关重要。若七情所伤,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血失调,气滞血瘀,神水瘀积;或肝木犯脾,脾失健运,津液停聚,化为痰湿,上犯目窍,玄府不通,神水滞留则成本病。属肝郁气滞者,治宜疏肝清热,活血利水,方用舒肝明目汤(《张怀安眼科临床经验集》)加减: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桑寄生10g,桑椹20g,女贞子20g,茯苓10g,决明子10g,首乌藤10g,夏枯草10g,槟榔10g,车前子(包煎)10g,菊花10g,甘草5g。眼胀明显者,加香附10g,川芎5g,以疏肝行气;眼压较高,舌质紫暗者,加泽泻10g,丹参10g,以利水活血;因肝郁化火者,治宜清肝泻火,方用加味龙胆泻肝汤(《张怀安眼科临床经验集》):龙胆10g,黄芩10g,栀子10g,泽泻10g,川木通10g,车前子10g,当归10g,柴胡10g,生地黄30g,羌活10g,防风10g,大黄(酒炒)10g,甘草5g。目珠疼痛甚者,加夏枯草15g,以清肝火、散郁结。属痰湿上泛者,治宜祛痰化湿,利水明目,方用温胆汤加减:半夏10g,陈皮10g,茯苓30g,甘草5g,竹茹10g,枳实10g。舌苔黄腻者,加黄连5g,以清热利湿;角膜后羊脂状沉着物迟迟不退者,加党参10g,薏苡仁10g,豆蔻6g(后下),以健脾化湿。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虽有利于控制炎症,但又可升高眼压,应尽量缩短使用时间。高眼压时可用降眼压药物治疗,如发生视功能损害,可施行眼外引流手术治疗。中医药治疗有利于控制炎症和降低眼压。本病患者应少用眼,勿过劳,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肥甘厚味,以免化火生痰。本病与一般青光眼不同,不宜滴缩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