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肿瘤病人或者疑诊肿瘤的病人到医院检查的时候,都会听到一项检查叫肿瘤标志物检测,有的患者甚至要复查多次,不明就里的患者会认为检查结果呈阳性或所测数值偏高就是确诊肿瘤,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s,TM)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标志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主要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多胺、癌基因产物等。它们的存在或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了解肿瘤的组织发生,细胞分化,细胞功能,以帮助诊断分类,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指导。这些物质在健康人不存在或量很少,但在癌症患者中指标数值明显高。
目前,癌检的常用手段是物理和组织细胞学检查。物理检查主要包括B超、内腔镜、CT、MRI及X光、核素显像等,这些设备可以发现最小直径0.5CM以上的肿瘤。组织细胞学检查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病理检查,但这需要肿瘤到一定大小,再借助一些物理检查如CT或超声引导下的穿刺、刮片、或手术活检取得标本。显然,0.5CM以下的肿瘤活检很困难,而等肿瘤增大再检会延误疾病诊断和早期治疗。
肿瘤标志物检测正是目前早期发现无症状微灶肿瘤的唯一途径,临床上进行该项检查通常需要采集血液标本,有时还会采取体液(如尿液、胸腹水等)、组织细胞等进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目前已知的肿瘤标志物大部分存在于血液当中,如甲胎蛋白(AFP)在肝硬化、慢性乙肝/丙肝患者血液内可以检测的到,而这类人群正是肝癌的好发人群,而且AFP对肝癌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大于50岁的男性前列腺腺瘤患者血液内可以检测到,其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很高价值;还有其它一些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比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可协助诊断恶性滋养叶肿瘤,胃病患者可筛查胃蛋白酶原(PeP),结、直肠癌病人会查到高水平血清癌胚抗原(C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