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对于肿瘤的范围应该说是全程覆盖,从肿瘤的早期发现到肿瘤的诊断到肿瘤的临床分期到肿瘤的治疗计划、治疗疗效检测、治疗后监测、复发转移的监测,是全程覆盖的。
已经确诊为肿瘤的话做PET-CT更合适,我们指的确诊是有病理学基础的,有病理学证据的。
肿瘤治疗方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几点,一个是取决于病人疾病的分期,比如分期比较早会选择根治性的治疗比如手术、放疗等等,人为把它去掉,使病人脱离肿瘤的危险。如果病人病情比较晚出现转移,一般不太主张用根治性的手术或者根治性的治疗,根治性的治疗损害很大,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这个时候治疗可能造成病人更多的痛苦,不能给病人的预后带来改善。
在治疗过程当中需要考虑不同的肿瘤对不同的治疗方法适应性是不一样的,响应性是不一样的,如何选择准确的治疗方案需要取决于肿瘤的生物学特点。物理性上有的肿瘤差的不太多,但是化学性上差的很多。在乏氧状态下治疗效果一般较差,怎么看到缺氧状态,核医学可以最容易看到缺氧状态。从而可以预测对治疗是不是能够起到好的作用,对治疗后的效果进行检测,也是从核医学的角度从生化学的指标反应是不是有效果。
临床常规的方法治疗之前做一个CT检查,放疗几个疗程之后再做一个CT检查,通过肿瘤生长的大小来判断治疗的效果。如果治疗无效几个月之后才能看到,显然对于病人不利。利用PET最短的六个小时就能发现已经开始有效果,可以及时告诉哪些病人有效,哪些病人无效,最少是在一个疗程治完之后,大概是20天,就可以告诉你治疗有效无效。无效的可以赶快改别的方法,有效的可以继续治疗。只要病人经济条件允许,我倒是有一个建议,如果家里有肿瘤患者已经确诊,最好在治疗之前治疗之后各做一个PET检查,对于病情的综合判断,对于治疗的准确选择以及治疗的监测是有好处的。
符合线路的检测都可以应用到肿瘤上,一般的肿瘤有几种方式进行检测,一个是直接检测肿瘤的转移,一个是通过其它的检测监测肿瘤对人体的损害,比如给病人做了化疗之后对病人的心脏怎么样,会不会造成心衰,会不会对肝脏造成损害等等这些可以通过非肿瘤的间接的观察人体内部的变化来考虑肿瘤的影响。
核医学现在有一些体外测定的方式,放射性核素不再是比较普及的检查,已经有更先进的方法代替,但是它的基本原则是一样的,通过这样一些方法检测血液里面异常的微量的蛋白,通过微量的蛋白观察肿瘤。
还有放射性核素本身可以直接进行肿瘤治疗,朱主任这方面比较有经验,代表性的是甲癌。还有治疗骨转移的问题,这些应用很多,国际国内有很多不同的单位进行放射素药物进行肿瘤的治疗,国内报道已经比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