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闭塞病变手术成功的预测因素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冠脉造影的不同,CTO病变PCI再通成功率从18%至87%不等。研究表明,闭塞时间、闭塞段长度、闭塞段血管的形态、闭塞血管附近是否存在分支血管以及是否形成桥侧支血管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⑴完全性和功能性闭塞:资料显示功能性闭塞(狭窄99%伴远端血管延迟的不完全性充盈)较完全闭塞病变开通率高(76% vs.67%)。⑵闭塞的时间:仅根据闭塞的时间并不能很好预测PCI的成功率, 因为闭塞时间>6月者的手术成功率可高达50%-75%。⑶闭塞的长度:通常认为闭塞长度>15mm者手术成功率低,目前随着手术器械的改进和手术者经验的增加,单用闭塞长度也不能很准确的预测CTO介入治疗的成功率。⑷闭塞部位的分支血管:由于导丝有容易进入分支血管的倾向,这种形态的闭塞病变手术成功率降低。⑸存在逐渐变细的残端:呈“漏斗型”或逐渐变细的闭塞血管较突然断掉的闭塞血管的手术成功率高。⑹桥侧枝血管:大多数的研究显示桥侧枝的存在是CTO病变PCI失败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尤其是桥侧枝较为丰富呈“水母头”样的闭塞病变不适合PCI治疗,因为此时的手术成功率相当低(<20%),而且由于这些血管网主要由扩张的小血管和新生的血管通道组成,非常脆弱,在试图通过导引钢丝的过程中非常容易穿孔。
二、CTO病变PCI治疗器械选择和技术
以下技术和器械对保证CTO介入治疗成功非常重要。⑴对侧冠脉造影。⑵子母导管(5F in 6F catheter)加强支撑力。⑶VentureTM导管。⑷Transit微导管、多功能导管或OTW 球囊。⑸栓锚技术。⑹分支技术。⑺平行导引钢丝技术。⑻跷板导引钢丝技术。⑼STRA技术。⑽对吻导引钢丝技术IVUS指导CTO病变介入治疗。⑾祛斑技术在CTO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⑿CTO介入治疗新器械①FrontRunner系统。②Saft-Cross系统。③CROSSER系统。④TransAccess 导管。
对侧冠脉造影在观察导引钢丝是否到达真腔决定介入治疗方案至关重要,CTO介入治疗之前仔细分析病史和观察冠脉造影有助于术者选择最佳的介入治疗方法、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选择相应的处理措施。在CTO介入治疗中,通过对非闭塞血管造影,利用侧枝血管灌注闭塞远段血管观察整个闭塞血管非常重要。尽管我们不需要对所有的CTO病变都要进行对侧冠脉造影,但是该方法对判断闭塞远端血管形态、闭塞段长度、闭塞血管的大致走向和导引钢丝前进方向正确与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闭塞远段血管充分显影,适当延长对侧造影时间是必要的。通过对闭塞近远端血管的观察,可以大概了解闭塞血管段的长度。当闭塞远端血管的直径比近段大时或者闭塞远端血管成锥形时,有可能提示该病变比较硬,闭塞远端的纤维帽比较厚。对于呈锥形的闭塞远端血管,导引钢丝通过该处时必须十分小心,因为一旦在该处形成假腔,导引钢丝将很难进入血管真腔。在进行CTO介入治疗过程中,当术者不能确定导引钢丝的走向是否正确,也需要进行对侧冠脉造影,尤其是在导引钢丝行进在血管弯曲部分时。
在进行对侧冠脉造影时,造影导管和指引导管有时会互相干扰,可能导致:⑴指引导管和靶血管的同轴性下降。⑵指引导管无法插入靶血管。⑶造影导管无法稳定嵌入非闭塞血管。此时通过桡动脉途径插入造影导管有可能解决该问题。有术者建议在行对侧冠脉造影时应尽可能避免同时使用AL指引导管和AL造影导管。当造影导管无法稳定嵌入时,可以换用5F-6F指引导管,然后经导引钢丝插入Transit导管。为了节省造影剂的用量,特别是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CTO介入治疗时,可以采用Osamu Katoh发明的办法将Transit导管高选择性的插入供应闭塞血管的侧枝血管近段,每次注射1-2ml造影剂即可完成对侧冠脉造影。在使用Transit进行高选择性对侧冠脉造影时需注意有冠脉痉挛、心肌缺血发生的可能。在进行 CTO介入治疗的过程中,也需注意因指引导管堵塞侧支血管而导致的心肌缺血。
在极个别的病例中,可以把导引钢丝经侧支血管放置在闭塞血管的远端,然后以该导引钢丝作为另一根经CTO病变导引钢丝的导向(Retrograde wiring of collaterals),尝试完成介入治疗,该方法又称为Kissing wire technique。Kissing wire technique通常选用直径大于1mm的侧支血管,在放置导引钢丝之前,应冠脉内给予硝酸甘油,然后选择亲水涂层导丝,小心通过侧支血管进入闭塞血管远端。必须指出的是因侧支血管血管壁较薄,导引钢丝操作不当即有可能发生血管穿孔。
多角度投照冠脉造影:在CTO的介入治疗中,多角度投照也非常重要。为了减少投照盲区,多采用两个相互垂直的投照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