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影像医学已经从解剖形态学开始走向功能影像学,进而走向分子影像学和基因影像学。不管是循证医学还是精准医学,都离不开影像医学。那么,影像医生应该如何面对影像医学的快速发展并进一步推动影像医学的不断进步呢?
医学发展模式的变化
对影像医生的影响及对策现在的医学模式已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众所周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了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习惯、心理活动、行为方式、环境污染等密切相关。影像医生的工作模式也应该随之发生改变,要从与仪器设备、图像胶片打交道转向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要看到每一份冰冷的片子、每一组沉默的图像背后是一个人和一个家庭,要从图像的解读和报告的书写中体现出人文关怀,不要以追求绝对的诊断正确率为唯一目标,而应该以解决患者及其家属的生理和心理负担为主要目标。
现在国内大医院已经普遍开设了影像医生的专科门诊和专家门诊,一方面有利于解决临床医生对门诊患者所带外院胶片和图像的会诊需求,一方面有利于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有利于影像医生与患者的直接交流,有利于影像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有利于医患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也有利于影像医生针对性地消除患者的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还有利于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最大程度地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并有效降低医患之间的矛盾。因此,影像医生首先是临床医生,要主动与患者接触、交流,要从“看片匠”(只会看片子的匠人)转变为“读片将”(会解读胶片和患者心理的将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影像医生。
作为医学发展新趋势的循证医学对影像医生的影响及对策
近年来,循证医学(EBM)成为国际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的一门新学科,是医学治疗学的决策指南和发展方向。国际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教授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的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患者的处理、治疗指南和医疗政策的制定等)应在现存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作出,同时也重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循证医学的基础是证据(Evidence),而影像医学所获得的资料就是最好的证据之一。现代医学影像学已经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的监测等疾病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也对影像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影像医生和病理医生一样,都被称为“医生中的医生”(Doctor'sDoctor),而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影像医生能够随时对疾病所产生的生理病理变化做出科学的判断,B超、X射线摄片、CT和MRI等影像技术不但能够判断是否有病、是什么病,而且能判断疾病所处的阶段并预测可能的后果,更能判断疾病所带来的生理病理变化,还能判断治疗的效果。如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中的扩散加权成像(DWI)可以判断水分子的弥散,磁共振波谱(MRS)能够判断病灶中的化合物变化,灌注加权成像(PWI)能够判断组织器官的血流状态、血氧水平,功能磁共振(BOLD-fMRI)能够判断脑功能状态等,这些技术的联合应用,不但能够对疾病做出明确的诊断,而且能够在治疗疾病中最大程度地保护组织器官的功能。这就要求影像医生要掌握全新的技术并善于应用到临床实践之中,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进行研究和改进,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不断积累经验并指导临床实践。好的影像医学科研项目应该是从临床的需求出发,以解决临床困难为目标,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应用医学新技术所开展的研究。
在国内,众多临床医学领域缺乏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指南和规范,大多借鉴WHO或者欧美甚至日韩相关学会所制定的指南,这对国内医学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也不利于影像医学的发展。中国在病种、病例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医学影像仪器设备上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急需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影像医学指南和规范,而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相关临床研究已经没有任何技术难度,这对影像医生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会。目前,国内专业学会已经组织专家开始建立中国的专家共识,为日后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指南和规范打好基础。影像医生应该积极投入到这一工作中去,为尽快出台中国的影像医学指南和规范做出贡献。
影像医学从形态学向功能学和分子影像学发展对影像医生的影响及对策
目前的影像医学尚处于以形态解剖学为主的阶段,尚处于以疾病诊断和疗效监测为主的阶段,而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已经能够对人体组织器官的血液动力学、功能和代谢状态进行评估,并进一步发展出了分子影像学(MolecularImaging)和基因影像学(GeneticImaging),即所谓的生物医学成像(BiomedicalImaging),影像医学与生物技术的结合、与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结合,使得新一代的影像设备不论是在图像的采集和显示上,还是在图像的后处理和图像融合上,不论是在显示的精度上,还是在对功能的判断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影像医学显影剂在组织器官和疾病特异性上的开发与应用,共同推进影像医学从宏观向微观、从整体向个体、从广度向深度的不断进步。
影像医学从形态解剖学向功能影像学、分子影像学和基因影像学的发展,对影像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像医生不但要是一个好的临床医生,还要是一个好的基础医学专家、临床药理学者,更要是一个具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人才。影像医学专业仅仅依靠影像医生和影像技师已经很难跟上医学科学的进步,需要物理学、生物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生等多学科的学者组成团队,共同开发和应用新技术为影像医学的发展做出努力。这就要求影像医生要具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具有团队协作的精神,具有合作发展的意识,具有创新开发的理念。譬如国内著名的大医院都有以影像医学专家牵头的学术团队,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只有这样,我国的影像医学才能紧跟世界潮流,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医学发展从治病救人到预防为主的变化
对影像医生的影响及对策进入21世纪以来,对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来自慢性病和肿瘤,而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往往效果欠佳,有效预防成为减少慢性病和肿瘤对人类健康形成威胁的关键所在。在对慢性病和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有效预防中,影像医学都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如对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占据癌症死亡率首位的肺癌而言,低剂量CT肺部体检能够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早期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可以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如对死亡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的心脑血管疾病而言,影像医学不但能够早期诊断,而且能够为早期预防提供科学客观的指标。基于影像医学技术的体检和筛查,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慢性病和肿瘤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这就要求影像医生不能坐等患者来就诊,而应该广泛宣传影像医学新技术在疾病预防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对高危人群进行体检和筛查,降低慢性病和肿瘤对健康的损害,并最大程度地降低全社会的医疗负担,避免因病致穷现象的出现。
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因,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我国目前广泛推广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项目已经完成基地医院网络体系的构建,开展了高危人群的筛查与干预等,推进了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引导全国医务工作者树立预防新理念,探索出我国慢病防治新途径,在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此项目中,多模式影像评价成为最关键的技术指标。相信随着影像医学技术的普及,会有越来越多的筛查和防治项目逐次展开,而影像医生要积极参与其中,为建立筛查的影像学技术规范、制定影像学诊断标准做出自己的贡献。
基于数字化和互联网的移动医疗对影像医生的影响及对策
随着信息科学的进展,影像学数字化已经成为现实,图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ACS)的建立,使得远程放射学及远程医学成为可能,而智能型计算机和工作站、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Diagnosis,CAD)等的进展和实用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得“网络影像学”(NetworkImaging)和移动医疗成为可能。在目前最热门的移动医疗领域,影像医学成为最有可能实现的全新领域。譬如上海多家区县已经建立了影像医学中心,上联三甲医院作为强大的技术后盾,下联社区医院进行全覆盖的技术支持,影像医学中心负责所有社区医院上传影像报告的诊断和审核,既保证了诊断报告的质量和及时性,又解决了社区医院普遍存在的影像医生不足的问题,还能为患者的进一步检查提供指导和预约服务,成为移动医疗领域成功的模式之一。同时,影像医学中心能够为民营医院提供技术支持,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为边疆地区提供远程影像诊断,做到了技术援边技术援疆,充分发挥出移动医疗的优势。
与中国一样,美国也存在影像医生紧缺的情况,目前,美国某些医院已经通过远程技术将影像后处理和报告书写外包给印度和中国,既降低了医疗支出,又保证了报告质量和及时性,与上海建立的区域影像医学中心所发挥的作用类似,未来这一模式会在国内广泛推进。这就要求影像医生要紧跟时代的发展,积极参与到移动医疗的建设中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拓展工作领域,为国内疾病诊治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通过互联网对大数据进行收集和挖掘,有助于在疾病的病因学、病理学和诊断学等多方面总结经验,在疾病的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果。
精准医学对影像医生的影响及对策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1月20日发表有关精准医学计划(PrecisionMedicineInitiative)的讲话,作为国情咨文的重点内容之一,得到了美国两党、各国政要与国际媒体的普遍关注,同时也获得了科学界不同流派的一致支持。实现精准医学需要4个要素:精确、准时、共享、个体化。“精准”指的是合适的患者、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治疗;而准时就是一切(TimingisEverything),即所有的医疗只有在合适的时间才是真正合适的,这也体现了预测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含意;“共享”是医学的发展应该使“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家人都更加健康;“个体化”则意味着每个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医生们一直都在极尽所能去因人用药。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对影像医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影像医学能够做到精准定位、准确定性,能够对疾病尤其是肿瘤进行分期和分级,能够科学客观评价疗效并进行监测,精准影像医学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然的。在精准医学的范畴内,影像医生应该遵循精准医学的要素和要求,不但要做到精确和准时,还要积累经验并积极共享,要建立规范和标准,并注重个体化的应用,让影像医学成为精准医学的重要组成之一。
总之,影像医学的快速发展对影像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给影像医生更多的机会,影像医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医学模式转换的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开展临床工作并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在功能影像学、分子影像学和基因影像学的新领域开拓发展,在疾病预防、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中发挥优势,在移动医疗领域占领高地,在精准医学范畴内不断创新,让影像医学造福人类,为全民健康做出更多的贡献。
来源:《世界医疗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