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是最早成立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中心的省市之一,上海市放射诊断质控中心成立于2000年,是为了健全医疗质控网络、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保障医疗安全及提高医学影像学检查质量而成立,由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沈天真教授出任主任,肖湘生、陈克敏、冯晓源、李明华及曹厚德等11位教授组成专家委员会进行工作。中心成立之后制定了上海市放射诊断质控标准并以手册形式下发至各医院放射科。
2014年质控中心挂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由陈克敏教授担任主任。
2015年专家委员会进行了改选,21位专家成为新一届专家委员会的委员。
上海市放射诊断质控中心是在上海市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事务中心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督查上海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放射科的医疗质量,而二甲以下医院和民营医院由区质控小组负责督查。
近年来,由于CT和MRI的普及以及民营医疗机构的快速发展,上海市放射诊断质控中心受上海市卫生监督所的委托,开展了针对二级乙等医院及民营医院CT和MRI应用的专项督查。
质控中心主任陈克敏教授首先做工作汇报,随后邀请五个质控组的组长汇报督查情况,在进行讨论之后,特邀曹厚德教授做总结发言。
五家质控组组长充分肯定了大多数医院在放射诊断质控工作中的成绩,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同时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其中中医系统部分医院和部分市区二级医院不论是在设备、人员配备,还是在质量管理等方面均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譬如胃肠道造影普遍萎缩,最近更是由于造影用的钡剂停产而导致大多数医院停止了该项服务,导致检查中出现缺项;
譬如以前不接受市质控检查的一些中医医院放射科存在规模小、人员少、设备差的问题,有的二甲中医院仅一台X线设备、一名医生,与二甲医院的标准严重不符;
譬如部分医院由于病理科缺失、手术量不足,导致无法开展随访工作;而PACS和RIS系统存在问题的也不在少数。
陆建平教授在汇报中提出的问题引发热烈讨论。陆教授在质控检查时调查了不同级别医院放射科的工作量,并据此提出四个问题及相应的建议。
问题1:单台CT检查数量大,110~269人次/天,增强比例低(4%~15.8%),区中心医院的体检病例占比不低。低水平重复???
建议:
①质控检查,是否应根据部位来检查CT扫描的方案和图像质量。
②每台CT的日检查量是否应建立质控标准(8小时工作),帮助各医院放射科核算加班绩效,避免领导无限止施压。
问题2:急诊CT检查数量大,70-263人次/天,多部位检查占1/3(不能收费)。
影像检查是临床排查急诊疾病的工具,但不能多部位分别收费,不能体现放射科人员工作价值,而且助长临床滥用。
建议:向卫计委反映,急诊病人多部位影像检查可以按部位收费。
问题3:放射科人均承担的影像报告数量大,负担重,以致于报告质量始终不是很高,容易差错。
56.4~72份/天(大小医生平均数);如果按两级审签制度,书写、审签的数量要翻一翻(112~144份/人,书写或审签)。
建议:
①主治医生以上按欧美标准,能否独立报告。
②是否建立质控标准:书写、审签报告数量/天,并根据X线、CT、MRI有不同标准。
③放射科医生的编制数,根据设备核定?根据床位核定?
问题4:MRI平均检查数量为48~74例次/天/台;加班是常态,扫描方案粗糙简单,质量不高。
建议:
①质控检查按不同部位的规范方案督查。
②建立MRI检查数量/天/台的质控标准(8小时工作量)。
由陆建平教授提出的问题引发热烈讨论,最主要的问题有:
多部位检查是否应该分开收费?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2]1170),附件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有关影像学诊断中,
(一)X线检查:本节项目使用计算机X线摄影(CR)检查时,在不同部位的普通X线透视、摄影的基础上加收不超过50%;使用数字化摄影(DR)加收不超过100%。(X线检查采用DR时可以按照部位收费!)
(二)X线计算机体层检查:包括1.平扫,2.增强扫描,3.特殊三维成像,4.其他。计价单位是“次”,且四肢关节按照“单侧”收费。
(三)磁共振检查:包括1.磁共振成像,2.磁共振增强成像,3.特殊磁共振检查,4.其他。与CT一样,计价单位是“次”,且四肢关节按照“单侧”收费。这个“次”是按照部位来确定的,特别是四肢关节按照“单侧”收费就明确了CT和MRI检查也是可以按照部位来进行收费的。但目前上海的物价规定是CT和MRI检查按照“次”收费,但这个“次”是指“人次”,即一个人来做CT和MRI检查,不论多少部位,只能收取一次费用。这个规定完全违背了经济规律,首先是CT和MRI是有成本的,虽然说公立医院的仪器设备都可以认为是国家出资购买,但机器的运行、维修和人员都需要费用,在对公立医院弥补不足的情况下,医院依然需要通过盈利来维持运转,尤其是医务人员的大量付出得不到承认,也同时造成了影像学检查的滥用。
据老梁在质控检查中得到的数据,几乎每家医院急诊CT的数量都已经超过X线摄片,尤其是晚上来的急诊患者,往往是多部位的CT检查,根本没有考虑到过量射线带给人体的损伤。目前上海市CT和MRI的收费已经低于绝大多数省市,而且不管做多少部位还必须按照一次收费,大量的检查让放射科医生承担了更大的压力,付出了超额的劳动,却得不到相应的收入。
影像医生能否收取诊断费?
不管是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2]1170),还是《上海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汇编》2014版中,都规定影像学检查要包含诊断报告,即不能单独收取诊断费。但这一规定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将影像学检查与影像医生诊断混为一谈。
影像学检查属于影像技术的范畴,由技术员完成;而影像诊断属于临床医学的范畴,由医生完成。国外的影像学检查和影像医生诊断都是分开的。
目前,安徽省和贵州省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明确了影像诊断可以单独收费。今年8月1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试行)》,医师法对医生多点执业即将放开,影像医生不能收取诊断费,在参加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工作、在多点执业时都将遭遇困境。作为影像医生,老梁不知道遇到多少人把影像医生当做是拍片子的师傅!影像检查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过程,前者是技术员做检查,后者是医生出诊断报告;类似的还有病理学检查,也是把技术员的操作和医生的诊断混为一谈。
这种不合理的现状是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影像检查数量太多,如何保证质量?报告审核制度是否合理?
正如陆建平教授所言,影像检查是临床排查疾病的重要工具,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是医生和医院作为“自证清白”的重要证据。在影像学检查数量快速增长但不能按照部位进行收费的现状下,为了保证患者及时做到检查并拿到诊断报告,就只能在数量与质量之间寻找相对的平衡,结果就是数量增加导致的质量降低。检查越做越快,报告越写越简单,诊断越来越不明确,这样的报告到底有多大作用呢?不要怪医生不负责任,因为一个好的影像学检查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更好的检查技术、需要医生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分析和诊断,这就意味着每天完成的影像学检查是有限的,就像社会普遍诟病的“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一样,如果限制每天进行检查的数量,就意味着患者等候时间的延长。更不要说医生所付出的劳动就根本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了!
现在医院等级评审要求影像诊断报告必须是“双签名”,即每一份报告要有医生书写并经过高级医生的审核才能发出,导致影像医生的工作量倍增。临床医生只要取得执业证书就能够独立看病、开处方,为什么影像医生的报告就必须要经过审核呢?按说,只要是取得影像医生执业资格,就应该可以独立发放诊断报告。
是否应该规定仪器设备检查的数量?是否应该规定影像科人员配备的标准?
社会普遍诟病的“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主要存在于三甲大医院,改变这一现状的对策就是实行分级诊疗分流病人,在大医院逐渐实行限号制,保证每个病人都能得到一定的看病时间。与之类似,影像学检查设备主要集中于大医院,目前患者能够及时做到检查,一方面是医务人员加班加点工作,一方面如上所述则是牺牲一部分的质量来换取数量。但这都不可能毫无限制,现在很多大医院做MRI检查预约时间很长也是很难改变的现实。按照医学规律,当然应该规定仪器设备检查的数量,但在目前却根本无法实现。至少,规定检查数量能够让所有人知道,影像医生是在加班加点工作,并希望能够得到相应的酬劳。
国家对影像人员的配备是有标准的,根据不同级别的医院,其放射人员要占据一定的比例,仪器设备与人员也有一定的比例,虽然已经很多年没有改变了,但医院的人员编制是按照这一规定执行的。
根据最新出台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每台DR至少有1名技师和1名执业医师、每台CT、MRI各至少有2名技师和2名执业医师,其中至少有1名正高、1名副高和2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美国每台设备每天做的检查数量是有限制的,所以美国做影像学检查预约的时间之长超乎国人的想象,譬如磁共振预约几个月是常态。因为在美国,医生的加班费非常之高,也不可能降低质量来增加数量,而且美国医生都是单独出报告的。国内的影像医生不能单独出报告,如果一台CT和MRI配备2名医生,意味着只能是一个人写报告而一个人审核报告,工作量已经是美国医生的一倍,更不要说中国的检查数量是美国的几倍!这一次发布的有关医学影像中心的基本标准是最低标准,是为了促进社会办医,公立大医院显然无法按照这一标准来执行。但如果按照老的人员编制标准,公立医院放射科普遍存在缺编的情况,病理科和儿科尤甚!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影像医生多点执业可算是解决方法之一,但不能收取诊断费又成为影像医生多点执业的瓶颈。
来源:梁宗辉 影像医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