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继续坚持预防为主,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需要我们既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又要客观分析现实问题,探索出新时代的工作路径,加快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目前,许多公共服务是以“市”为单位统筹提供的,梳理和解决市域范围内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健康保障体系与需求还不匹配
当前,市域范围内公众健康保障体系的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状态,与区域发展功能定位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之间不匹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和社会动员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展现,预防为主,完善国民健康政策的实际效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社会相关组织团体以及基层单位之间缺乏系统性的整合与统筹,整体效能不高。这造成了覆盖面有限、持续性不强、专业性不高、重复过度服务、群众认可度偏低的结果。
区域发展不均衡和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协同解决机制有待完善。市域内各区县间、城乡之间、新老城区间、不同功能区域间的差距客观存在,受制于不同区域社会资源动员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差异,相关政策落实程度和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效能参差不齐,导致市域范围内协作力度略显不足。
市域各区县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资源动员能力相对较弱,公共卫生问题较多,解决起来更加棘手。跨市域的公共卫生安全联防联控机制,也面临很多问题。
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并未得到全面体现。由于缺乏有效的整合与统筹协作,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人群健康绩效。一般而言,市级及市辖各区县均有一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些还有专病防控机构,这些专业机构之间的人员编制及保障水平、专业技术能力及学科建设水平相去甚远,存在类似马太效应的“短板更短”的现象。
把政策利好转化为健康绩效
这些问题不解决,极有可能引发次生公共卫生安全事故,建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从三个方面加强和完善。
在体制机制方面,建立健全市级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统筹协调机制,将完善国民健康政策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群众团体的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职能有机整合起来,授权一个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该机构不仅要加强与市域内各机构的联动,还要加强与上级和周边区域的联防联控,并推动区县体系建设。
在专业技术体系建设层面,要找准重点,补齐短板,实现整体推进。切实提升各级疾控中心的人员待遇保障水平,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公共卫生工作,解决人才不足的难题。围绕市域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以此配置资源要素。委托市级疾控中心加强对发展滞后区县疾控中心的指导与帮扶力度,必要时进行托管,有效降低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将国民健康政策利好转化为人群健康绩效。加强预防为主的国民健康政策研究,制定区域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解决方案,切实履行政府责任。对保障公众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健康服务业的新业态、新形式、新动向,以及本市公共政策对人群的健康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和前瞻性研究,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妥善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