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和计算机的迅猛发展,PACS系统已经成为各大医院的标配,可能对于非本专业的人会对PACS系统的概念很模糊,那就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PACS的设计
第一:PACS的框架 目前PACS是由医疗设备(CT、DR、DSA、MRI等)、医生工作站(Review Station)、交换设备(Switch)、服务器(Server)、数据库(Date Base)等主要部分组成。
第二:PACS的数据格式 由于各医疗设备厂商具有不同的医学影像存储格式和传输方式,在整合到某个PACS系统时,会造成医学影像等相关信息的不兼容。因此DICOM(Digital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标准诞生了。目前国际通用标准为DICOM3.0[3]。对于那些较早非DICOM标准的影像一般需要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转换:(1)使用专用扫描设备,对以往胶片进行扫描,以DICOM标准的数字格式保存到数据库。费用不高,但是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2)要求设备厂商对影像设备的软件进行升级,从而使设备能输出符合DICOM标准的图像。(3)就要通过非DICOM网关对获取的图像进行解析和转换,以DICOM3.0的标准格式存入数据库。
第三: PACS的存储设计 目前医疗PACS系统存储通常采用分级存储,通常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存储。一级存储可以用于PACS短期、常用的数据存储,通常需要大容量、性能高,能满足高频率的访问、读取、写入。二级存储一般采用磁盘阵列,用于存储不常用的历史数据,并能安全、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访问,通过数据迁移技术将一级存储中不常用的数据迁移至二级存储。三级存储也常称为离线存储,对历史数据进行长期保存,在安全性、大容量等方面需要更高的要求。三级存储一般可以采用磁带库、光盘库、磁盘阵列等方式[4]。
PACS的优点
第一: 具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 PACS具有对图像黑白反转、正负像旋转、直方图均衡、图像平滑处理、缘增强等功能,通过专业的图像显示器提供数字影像确保足够的图像细节来辅助医师做出更加准确的诊断,比起传统的胶片更有优势。
第二:简便快速 以往传统的是以胶片为介质,病人检查后必须花大量时间等待胶片才能给医生诊断。现在PACS给我们带来新的体验,通过影像设备可以第一时间将病人的影像资料以DICOM标准的数据格式存储在数据库中。放射科医生、门诊医生、临床医生等都可以通过各自的医生工作站进行读片、报告、调阅、检索等工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流程[2]。还可以根据病人的需求决定是否进行胶片打印,这样同时也为病人节约一定的费用。见图1。
第三:影像保存 医学影像数据保存的完整性对医院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传统胶片保存方法存在许多弊端。第一,胶片在借阅过程中容易被遗失、损毁,这将无可挽回;第二,胶片不宜长期保存,胶片长时间存放会有发黄、变霉的现象产生,将会对以后该胶片的读片、诊断产生不利,特别是有医疗事故的情况下尤为关键;第三,胶片体积较大,查询、借阅都不方便,并需要专用仓库、专人保管;第四,对患者多张影像(不同部位、不同时间段、不同检查设备)同时进行诊断比较,需要调阅齐所有影像几乎是不可能的。
PACS的应用
第一:登记 可以通过刷卡(门诊卡、医疗保障卡等)或输入住院号从His中读取病人基本信息,选择检查部位、仪器等信息,并通过Worklist实现设备操作台与登记台之间的通讯,完成成像设备和信息系统的集成。
第二: 诊断 诊断系统从服务器上查询到所需要的病人资料,通过专业显示器显示图像资料和其他资料, 同时诊断系统对图像提供了许多简便实用的工具,如窗宽、窗位的调节, CT 值的测量, 图像的放大缩小,图像对比度等操作,诊断医师可以调节显示, 方便诊断[5]。此外还有图像后处理方面的应用, 如CTA 血管造影、3D 重建辅助诊断方法。诊断系统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菜单、模板等,包括报告风格、显示格式设定,初始信息过滤等,可以针对不同的设备、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检查部位和不同的疾病。医生可以方便、快捷的书写规范的诊断报告,大大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简化了医生工作流程。
第三: 教学 PACS 具有对影像资料的调阅和查询功能,可以通过输入相关查询信息,如:疾病描述、患者信息等进行图像调阅,非常适合教学图片的收集,再加上影像的复制和导出功能,为医学教学、科研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病例, 对影像学的教学和医学影像研究都能提供很大帮助。综上所述,PACS大大促进了我国社会医疗信息数字化的发展,对医院影像诊断的水平和影像的管理、影像教学等各方面提供了显著提升。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节省了病人的大量时间,实现了医院影像现代化。
PACS系统在医院的应用前景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欢迎同行一起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