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简单介绍一下核磁共振成像原理中的磁共振信号
在弛豫过程中通过测定横向磁化矢量Mxy 可得知生物组织的磁共振信号。横向磁化矢量Mxy垂直并围绕 主磁场B0以Larmor频率旋进,按法拉第定律,磁矢量Mxy的变化使环绕在人体周围的接收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个可以放大的感应电流即MR信号。90°脉冲后,由于受T1、T2的影响,磁共振信号以指数曲线形式衰减,称为自由感应衰减( free induction decay,FID)。
磁共振信号的测量只能在垂直于主磁场的XY平面进行。由于脉冲发射和接收生物组织原子核的共振信号不在同一时间,而射频脉冲和生物组织发生的共振信号的频率又是一致的,因此,可用一个线圈兼作发射和接收。
由于Mxy指向或背向接收线圈,MR信号或正或负,横向磁化矢量转动,在接收线圈中出现周期性电流振荡,这些振荡为正弦波并逐渐阻尼(阻尼指信号幅度随时间减弱),幅度的变化可用信号演变来表示。由于质子和质子的相互作用(spin-spin),自由感应衰减的时间为T2,质子和质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磁场不均匀性的影响,自由感应衰减的时间为T′2,T′2显著短于T2。
在一个磁环境中,所有质子并非确切地有同样的共振频率。在一个窄频率带,自由感应衰减信号代表叠加到一起的正弦振荡,用数学方法(傅里叶变换)可把这一振幅随时间而变化的函数变成振幅按频率分布而变化的函数,后者即MR波谱。
振幅随时间而降低的正弦信号经傅里叶变换后用窄细的钟形波为代表。由于振幅演变的起始值取决于横向磁矩,而该磁矩又取决于特定组织体素(voxel)中受激励原子核的数目,因此波峰高度(信号强度)代表质子密度N(H),如质子群为纯水且主磁场又很均匀,则质子群共振频率只有1个,钟形波为一直线。如由于质子群的自旋-自旋作用及磁场不均匀性的影响,在频率域座标上就不是一直线,而表现为一钟形波,其宽度与T′2成反比,即钟形波越宽,T′2越短,而钟形波最宽处为其共振频率。
磁共振信号在核磁共振成像原理中是必不可少的知识,欢迎大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