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从一个专业的角度告诉你MRI成像的基本原理,欢迎大家多多留言,一起讨论。
加权像高信号的产生机制
在射频脉冲的激发下,人体组织内氢质子吸收能量处于激发状态。射频脉冲终止后,处于激发状态的氢质子恢复其原始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弛豫。
简单的理解就是本来处于平衡状态的粒子在吸收了外加磁场能量后,粒子发生跃迁,总体能量升高,MR给的磁场是射频,也就是说不是恒定的,这样当外加磁场撤去的时候,粒子就会恢复原来的稳态而释放出能量,并被计算机捕获成像。那为什么MR需要非常强的磁场呢?原子核吸收交变磁场的能量并被激发.其表现的行为就是粒子向不同能阶跃迁的机率都变为相等,低能阶的核子数略高於高能阶,所以在跃迁机率相等的条件下就会有比较多的粒子从低能阶跃升到高能阶,所以整体的能量提升。这个向高能阶和向低能阶移动的核子数差会随着高低能阶粒子数趋近相等而趋缓,假设在低能阶以及高能阶的原子核数目分别为 +与 -,那么吸收能阶在磁场中分开,越大的磁场能量差越大,恢复的时候释放的能量也就越大。
在弛豫过程中,氢质子将其吸收的能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若质子及所处晶格中的质子也以与Larmor频率相似的频率进动,那么氢质子的能量释放就较快
这说的就是一种共振现象,即射频脉冲的频率越接近晶格中的质子的固有频率那么它能量释放的就越快,若分子运动频率远高于或远低于MRI的Larmor频率,那么能量释放的就慢,后面的成像都是这个道理
组织的T1弛豫时间越短,T1加权像其信号强度就越高。
我现在说的可以说是高中物化得难度,或稍深化了一点。弛豫过程有两类。其一为自旋-晶格弛豫,亦称为纵向弛豫。其结果是一些核由高能级回到低能级。该能量被转移至周围的分子(固体的晶格,液体则为周围的同类分子或溶剂分子)而转变成热运动,即纵向弛豫反映了体系和环境的能量交换;第二种弛豫过程为自旋-自旋弛豫,亦称为横向弛豫。这种弛豫影响具体的(任一选定的)核在高能级停留的时间。这个过程是样品分子的核之间的作用,是一个熵的效应。T1叫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2叫自旋-自旋弛豫时间。那从概念名称我们就可以看出:T1描述的是粒子与晶格间作用,即交变磁场停止,经由晶格作用,原子核将能量交予晶格,于是高能阶原子核数目逐渐减少,最后达到平衡状态。原子核将能量交给晶格的特征时间称为T1。T2描述的是粒子与粒子间作用,它是将所吸收到的能量,分配给物质中的每一个自旋,并使其自旋达到波兹曼分布(就是各粒子具有的自旋所形成的正态分布),于是这时样品会达到一个新的自旋温度。在固体样品中,T2通常是远小于T1。
MRI成像的基本原理就先讲到这里,大家有什么观点都可以互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