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当下社会辐射安全知识的普及,很多患者会对医院CT检查的安全性产生质疑,甚至恐惧,但是在临床的肿瘤筛查中,又不得不用CT检查,那么本文就患者担心的问题进行一一解读。
PET/CT的辐射剂量来源于放射性核素和X-CT两部分。氟-18(18F)是常用的放射性核素,发射正电子,产生高能γ射线,对人体有一定辐射,辐射剂量约为2.1×10-2mSv/MBq,一般一次检查使用222~370 MBq,即患者接受一次PET/CT检查,放射性核素对受检者产生的辐射剂量约为4.7~7.8 mSv。随着设备的更新换代,使用的放射性核素剂量可以降低到185MBq左右,受检者的辐射剂量下降到约3.9mSv。而且,PET/CT检查所用放射性核素都是超短半衰期的同位素,衰变很快,在几个小时内就完全从人体内消失。另外,所用的放射性药物为生理代谢物的类似物,如通常所用的18F-FDG为葡萄糖的类似物,无致敏性,对人体不构成危害。
PET/CT检查的第二部分辐射剂量主要来源于CT扫描,但是PET/CT所用的CT比常规CT剂量要低。PET/CT中的CT扫描一般采用低电流采集,全身扫描的CT辐射剂量比常规局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还要低一些。有研究结果显示,PET/CT一次全身检查的CT扫描产生的辐射剂量约7.0~10.2mSv。但若使用高毫安扫描模式或增强扫描模式,则CT剂量可高达14.1~18.6mSv,而放射性药物的辐射剂量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范围,所以,PET/CT扫描中辐射剂量主要取决于CT扫描模式。常规PET/CT显像中的CT扫描一般采用低剂量(低毫安)扫描模式,可疑脏器则局部采用诊断剂量扫描,尽量减少受捡者的辐射剂量。
PET/CT受检者对周围人群的辐射主要来源于放射性药物,若使用185MBq氟-18标记的药物,注射药物2小时后,体内大多放射性核素已衰变和排泄,对周围1米人群的辐射剂量已下降到0.01mSv/h以下,也是非常安全的,随时间延长剂量更低。
其实自然界存在很多辐射,大到宇宙射线,地球本身的射线,小到装修材料的辐射,辐射可谓防不胜防,不过一般认为:50mSv以下为安全辐射剂量,超过100mSv才有可能产生直接辐射损伤的风险。而CT检查的辐射远远低于50mSv以下,因此患者们可以放心,CT检查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CT检查的安全性其实是很多患者担心的问题,“50mSv以下为安全辐射剂量,超过100mSv才有可能产生直接辐射损伤的风险。而CT检查的辐射远远低于50mSv以下。”我觉得楼主文中的这句话说给我的患者会打消他们的顾虑。